查看原文
其他

丹凤四大模式助推产业脱贫|华茂、棣花、万湾、毛坪产业发展模式

2017-10-12 樊利仁 冯永发 丹凤论坛

华茂、棣花、万湾、毛坪四大模式


华茂模式龙头企业引领型

丹凤县华茂牧业公司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三变”改革为承载,创新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赢利益等利益联接方式,激活农村要素资本,累计投资3.2亿元,建成了集种鸡繁育、仔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冷链物流、产品研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管控体系,形成了壮大龙头、链接基地、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引领型的“华茂模式”。 

2015年10月,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丹凤县积极争取由省供销集团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按照“政府股权投资、龙头企业运营、产业链条带动、收益保底分红”的思路,省供销集团以3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股权资本金注入华茂,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陕西供销华茂集团公司,省供销集团与原华茂公司签订脱贫责任状,以契约形式保证3年内使900户贫困户3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两年来,公司以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为出发点,探索出了“产业链上就业扶、基地创业精准扶、资金入股分红扶”的产业扶贫新机制,实现了企业壮大与贫困户脱贫“双赢”的良好局面。 

着力延伸链条,实现产业链上就业扶。华茂公司实现了养殖、屠宰等“十大板块”的跨界整合,延伸了产业链条,开发了就业岗位,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吸附到产业链上,实现就业脱贫。2016年以来,安置贫困户劳动力152人,脱贫102人,年人均增收2.65万元以上。 

着力壮大基地,实现基地创业精准扶。公司对有劳动能力、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采取“订单模式”实行“八统四免一保”服务方式帮助贫困户建设养殖棚,发展肉鸡产业。共扶持贫困户38户,户均收入5.6万元,兑付贫困户风险基金30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企业发展“双赢”态势。鼓励养殖大户优先选聘周边贫困户从事饲料员、防疫员和清洁工,增加劳务收入。32个养殖大户带动35户贫困户从事肉鸡养殖,户均收入1.6万元以上。 

着力量化股权,实现资金入股分红扶。在贫困户居住集中的龙驹寨街办赵沟村流转323户林地,成立散养鸡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211户贫困户以每股2000元入社,让贫困户变为合作社的股东。年底贫困户可得到保底分红、林地流转和承包养殖小区养殖收入的3份收入。211户贫困户分红69.1万元,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支出43.2万元,全村15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对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贫困户带资入股、企业承贷承还的方式,签订五方协议,将贫困户5万元的“产业贷”资金入股到企业,贫困户按照5%、6%、7%固定年化率享受利益分红,通过折股量化分红的方式吸纳2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棣花模式现代产业园承载型


棣花现代农业产业园由“一心一环三大板块”组成,即以棣花古镇4A级景区为核心,以7.2公里脱贫产业路为环线,以棣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北部坡塬地带现代农业大园区和万湾省级农业园区三大板块组成,总面积5.28平方公里。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精品景区+乡村旅游+精准脱贫”总体思路,采取城镇景区化、乡村景观化、产业绿色化路子,依托农业园区、人文景观、山水资源发展全域旅游,通过园区变景区、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初步探索出了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 

2003年以来,棣花镇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和土地、林地流转政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在陈家沟、许家塬、巩家河3个村坡塬地带建成了万亩核桃、千亩樱桃和千亩葡萄园。2013年以来,以打造万亩核桃、千亩樱桃、千亩葡萄3个主题公园为目标,引导企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栽花种草美化靓化,在7.2公里环山绿道沿线点缀布设景观小品、游憩设施30余组,形成了生态田园景观,实现了园区变景区,延长了核桃、樱桃、葡萄的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提高了企业效益,为农民创造了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养生养老等新产业的条件和机遇。2016年以来,园区内新增农家乐15户、农家宾馆8户。 

棣花古镇景区是丹凤县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在景区建设中,采取政府主导、民建公助、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商於古道旅游公司流转当地42户群众130余间民房,按照陕南民居传统建筑风格,进行外立面改造,通过“民房变商房”,形成了棣花古镇最具代表性的特的贫困户优先承租并享受3年免费,贫困户既赚了房租,又有了店铺经营收入。周边550余户农户利用各自房屋从事三产服务,实现了“死产”变“活产”。


毛坪模式集体经济带动型


毛坪村位于丹凤县东南部42公里处,距武关镇政府15公里,自然条件较差,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群众致富门路狭窄。近年来,为了加快全村脱贫攻坚步伐,县、镇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探索出“支部引领、股份合作、共赢分红”的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挂帅包抓毛坪村,市信访局和县农业局对毛坪村进行结对帮扶,在各级帮扶干部和毛坪村“两委会”共同努力下,通过“支部带动、示范引领改善农村面貌,党员带动、示范引领群众增收,协会带动、示范引领贫困户脱贫”的路子,有力助推了毛坪村脱贫攻坚纵深开展。 

毛坪村党支部发挥在村级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有力的推动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把抓扶贫、变面貌、促发展作为重大使命,突出做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群众增收这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让毛坪村面貌变得焕然一新。 

毛坪村依托秦鼎茶叶公司和华薇、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鼓励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入股分红、入园打工、茶叶收购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把贫困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 

“我自己有5亩茶园,每年收入几千元,加入华薇茶叶合作社以后,不但可以入股分红,农闲时我还可以在茶厂打工,我一定会尽快脱贫的……”在毛坪村,像刘宏这样的贫困户,有22户加入了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他们在协会的带动下逐步走上了产业脱贫的道路。 

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17户,其中贫困户22户。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6场次,受训20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余份,保价回收社员采摘的鲜茶叶,免费代社员对茶叶进行初加工,并按社员股份多少进行年底分红,使所有的社员受益得利。同时,合作社投资500余万元引进龙井43号、白茶、黄茶等新品种,建设茶叶加工厂房1000余平方米,购置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培机、提香机、红茶发酵机等设备50余台件,建成一条茶叶生产线,有效带动茶农增收,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秦鼎茶叶有限公司有3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本村30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9户社员,带动贫困户23户,茶叶栽植总面积达900余亩,修建厂房20间,拥有各种茶叶种植、加工机械15台。合作社坚持为社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实行配送茶种化肥,包产品回收,有力推动了全村茶叶的标准化种植、机械化加工,带动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毛坪村对现有4500亩茶园进行补植科管,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今年新增茶园面积500亩,精细化科管茶园1000亩,在石门沟建30亩茶叶采穗圃,筹资30万元建立20亩茶叶育苗基地,在毛坪沟200亩平地茶园布置喷灌设施,全村人均拥有茶园4亩以上,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同时,毛坪村采取“村党支部带头、党员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积极探索茶叶产业带动、种植养殖辅助、劳务增收补充的群众增收新格局,先后争取投资20万元建设10个双孢菇大棚,争取40万元建立香菇种植基地,帮助茶叶企业争取扶贫贷款资金35万元,规范发展袋料香菇6户3万袋,引导3户群众发展天麻种植900窝,成立养蜂协会,发展养蜂专业户6户,养蜂140箱,形成了“多点开花”“多条腿走路”的产业脱贫态势。


万湾模式合作组织联盟型

万湾社区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丹凤县规模最大的农家乐集群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了财政补助、土地入股、联股联营的合作组织联盟型的“万湾模式”,实现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为加快该村6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推进3A级景区创建,村上牵头注册成立了丹凤县万湾山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县政府从产业扶贫资金中拿出50万元,通过“资金变股金”量化到69户贫困户名下,镇村拿出5亩黄金地段土地作价作为集体的股本金,同时发动和引导本村大场大户投资入股,形成了一个村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旅游公司。该公司通过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建设游客和农特产品集散中心、规范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吸引游客到万湾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公司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到2020年69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后,其名下股金转为集体股,全体村民共同享有。 

万湾利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由退伍军人李刚于2009年创办,注册资金150万元。合作社借助政府农业产业项目支持,采用物联网技术,生产高品质反季节果蔬,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思路,依托棣花古镇景区,发展以采摘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到2014年,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9座。2015年以来,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争取产业扶贫项目支持,新建大棚6座,加上原有大棚(除1个育苗棚外)共14个棚,全部用于承担26户贫困户产业脱贫任务。 

按照“政府支持、业主建棚、因户制宜、以棚脱贫”思路模式,结合26户贫困户家庭实际,将大棚分为“帮困棚”“创业棚”“承包棚”三类,根据贫困户类型区别对待,走出了一条“三棚”帮带、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合作社将4个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大棚作为“帮困棚”,专门帮扶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的12户特困户。合作社提供种苗培育、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贫困户分段在属于自家的区域内从事除草、管护、采摘等田间管理。前三年棚内产品收益全部归贫困户,三年后棚内收益业主与贫困户按照四六分成。2016年,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今年上半年户均增收2500元。将6个普通大棚作为“创业棚”,帮扶有劳动能力且有自主创业意愿的6户贫困户创业,棚内作物栽培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游客采摘由合作社统一计量收费、分户记账),销售收入扣除赊销的农资及服务费用后,合作社与贫困户按二八分成。2016年,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今年上半年户均增收7500元。将另外4个大棚作为“承包棚”,承包给其余8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两户一棚合伙经营。合作社每棚每年收取承包费元,以优惠价提供种苗、有机肥及机耕、植保等服务,贫困户在合作社指导下进行生产管理和经营。产品由承包户自行销售,也可由合作社代销,游客采摘收入谁的棚归谁。2016年,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今年上半年户均增收2800元。

来源、商洛日报  策划:王舒 组稿:樊利仁 冯永发 摄影:江一龙

精彩推荐

【自驾游推荐】走!开车去丹凤县武关河黑龙湾耍走……

【扶贫一线】峦庄镇汪家沟村大鲵产业基地项目开工了

【扶贫攻坚】武关镇抓产业促脱贫初见见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